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 >

武汉,冲天而起!

地面,1600余座北斗地基增强站;

低空,186架无人机“打卡”巡飞;

高空,50颗卫星“接单”服务城市。

人类对天空的想象从未停止。

武汉向“新”而行、

向下扎根、向“空”发力,

在跻身中部地区

首个两万亿城市之际,

从地面到低空,从高空到太空,

空天一体化的产业链

正在这座超大城市加速形成。

“航天科普系列展览”现场。

数月来,

走访企业、园区、高校,

对武汉的空天产业链

进行前瞻性调研。

半月来,相继聚焦

低空经济典型企业

和低空经济全产业,

今天,

第九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

在武汉举办,

探究武汉全空域谋篇布局、

“空天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星箭“上天”像造汽车一样造卫星

2021年,国内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首颗卫星在武汉下线。

新洲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全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现场一片繁忙。七八层高的卫星零部件库存放卫星制造所使用的上万个零件。通过仓库智能化管控,每一颗螺钉都有物料编码。

如按最高产能计算,在这座兼容1000公斤以下各型卫星生产的“造星工厂”,每一天半就有一颗小卫星下线。

武汉正在加速推进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建设,近期择机发射首星。规模组网将达516颗卫星,对产能要求高。

航天科工空间工程总体部副主任李艳彬介绍,为超低轨小卫星组网提供量产能力,该部正在全面提高批量生产效率,努力实现“像造汽车一样‘智’造卫星”。

同样,卫星“快递员”们也在加速配备。相隔一条马路的快舟火箭产业园,每年最高可产50枚火箭。其中,“快舟一号甲”是我国现役发射次数最多的固体运载火箭,去年底今年初,同批进场的4枚快舟一号甲火箭在18天内实现“四发四成”。

“航天科普系列展览”现场展出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记录。

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吴杰教授在接受长江日报调研组记者采访时说:“一旦未来出现更加经济的发射条件,发射的门槛降低,武汉或许能迅速入场。”

即将亮相“中国航天日”的“快舟”展示了这种能力,其“三平测发模式”无须在发射场地组装和加注燃料,无须巨大的发射架和发射场地,火箭由发射车拉到一块篮球场大的空地即可发射。

去年,我省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总产值达560亿元,而武汉占据较大部分,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累计投资近200亿元。按照业内商业航天1∶10以上的投入产出比,预计在“十四五”末,仅该基地将建成千亿元产值的航天产业基地,逐步形成千亿元产业商业航天生态圈。

数据“下地”

像购物一样给星星“派单”

“航天科普系列展览”现场的卫星模型。新华社记者杜子璇 摄

在城市的上空,数千颗卫星正在飞过,它们在“盯”着中欧班列穿越“一带一路”,它们在海上“巡逻”,或许还在帮天文发烧友拍摄形态各异的陨石照。

如果不是走进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行云卫星科技园的指挥大厅,我们还不知道离“星星”这么近。

“欢迎来到‘星星’值机大厅。”在航天行云副总经理张勇的指引下,长江日报调研组的记者看到,大屏幕上不停跳跃着卫星过站情况,仿佛航班信息一样。正在过站的一颗卫星,从通信开始到结束,不到4分钟。

4月24日,由航天行云牵头建设的武汉市卫星数据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提供服务。基本理念类似于互联网共享模式,平台将向武汉乃至全国提供卫星数据和卫星应用产品,大大降低卫星的应用门槛。

在武汉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地理信息产业龙头数据服务商航天宏图与武汉本土算力合作,已具备卫星影像数据智能检索等能力。在该国家基地,已引进海克斯康、天宝、航天宏图、中海达、南方测绘等100多家国内外空天信息数据链企业。

“从企业全国布局来看,湖北市场增长位居前列。”湖北省航天宏图中试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艳平介绍,如果说不同卫星的数据是原料,那么航天宏图端出的就是满足不同口味的菜品,卫星数据产品将直达各行各业。

原料从哪里获取?紧邻武汉大学的珞珈创意园大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湖北数据与应用中心坐落在此。机房里一排计算机正在接收、储存和分析来自头顶500公里之上的高分卫星数据。

中心总工、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过介绍,“高分卫星”家族构建起我国自主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高分湖北中心依托武大、建在武汉,数据处理水平居全国前列。通过就近与本地运营商合作,卫星数据被“精加工”为智慧城市产品,用于预测农作物产量、监测水利洪涝灾害等,在汉落地“生金”。

应用成链

从太空到指尖

斗转科技园。

位于武汉的企业象辑科技,通过处理包括“风云”家族卫星在内的各类数据。象辑科技行政副总裁吴杰介绍,企业布局在商业气象赛道,“靠天吃饭”,不仅能提供未来2小时逐分钟、未来24小时逐小时的气象预报数据,还开发了“新能源气象大模型”,为能源企业提供新能源功率预测。

在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国家级示范区,自动驾驶汽车用上了北斗高精度地图,卫星赋能“聪明的车”不跑偏,知道“自己在哪”;在武汉,卫星定位技术“牵手”气象服务,预报实现定点、定时、定量。

武汉,正在致力于让空天服务可感可享、直达终端。

今年,“小巨人”企业鸣飞伟业即将发射一颗智能遥感试验卫星。

鸣飞伟业产品总监罗伟介绍“北斗+遥感”领域开发与应用。

“仿佛是置于地球之上的摄像头,对着地球‘环拍’。人类想要知道太平洋上某一小岛或非洲某一段河流上发生的事,只要调取几分钟前的遥感影像就行了。真正随时随地开了‘天眼’。”鸣飞伟业产品总监罗伟向调研组介绍,未来有望降低卫星使用成本,人人用得起。

直指消费级应用,武汉大学正式启动“东方慧眼”星座项目,项目首席科学家李德仁院士这样畅想:未来,把信息通过通信卫星传到地面,再通过5G+传到大众手机上,实现太空与指尖的互联。

长江日报调研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武大遥感技术学科连续7年排名全球第一,华中科技大学成立国内首个数字空天技术研究所。同时,武汉拥有刘经南、李德仁、张祖勋、龚健雅等多名院士天团。依托“高峰”和“高人”,武汉已成为世界级的创新策源地。

3年前,武汉空间信息行业企业总量已突破1000家,产业规模已突破500亿元。截至去年,全市仅北斗领域各类创新平台达37家,已实现北斗总营业收入560亿元,同比增长40%。产业仍在努力“长大”。

空天地一体

更多商业模式在超大城市铺开

飞机从天河机场T2航站楼上空飞过。

在沪渝高速武汉段上,一辆特种车辆正在稳定行驶。一张看不见的“空天地信息一体化”大网,正在护航。

头顶两万到四万公里的太空,北斗导航星座在为全球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地上,开普勒卫星打造的上千个北斗地基增强站将“北斗”定位精度从米级提升到厘米级。更清晰的“天眼”信息被传输至车辆的“黑匣子”——装载武汉梦芯芯片的北斗智能监管终端上,后者不断将车道级的卫星定位结果向监控平台汇集,精确告知“车在哪”。

而在沿途,通过鸣飞伟业装在车上的北斗高精度惯导、激光雷达测距、多光谱等影像传感器及伴飞的无人机,能实现全方位智能感知、实时探测及预警,并通过量子加密通信实时告知指挥中心“周围有啥”。

车辆享受如此“高规格”的安保护送,只不过是空天技术应用于武汉相关产业的日常。

在武汉之东,东湖高新区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二期项目即将竣工验收,186架各类型无人机、128套各类型自动机库,覆盖光谷518平方公里全区域。这将成为国内首个全区范围全覆盖、百余架无人机全自动巡飞的低空经济创新实践。

在一座超大城市,高效有序规划空域资源,这在全国还是首次。四面环绕的“天空”基建带来物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数据流。

从空中俯瞰地面。

北部,武汉天河机场拥有3座航站楼、2条跑道,为4F级别的机场,第三跑道正在建设当中;

东部,毗邻武汉,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花湖机场,载着武汉的光电子产品飞往欧洲,打开“空中出海口”;

西南部,汉南通航机场1600米长跑道,全国通航机场里最长,世界单体通航机库里最大,可停8架波音737飞机;

东北部,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在此布局。

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唯有武汉全空域布局。从地面到低空,从高空到太空,拥有如此完整经济形态的城市,这座“天空之城”孕育的应用场景,在全国也不多见。

在武汉,空天产业拥有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既包括“国家队”和产业链条上的创新企业,也有航天、低空经济、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多个产业,武汉正在发挥空天数据等新质生产力要素的乘数效应,向空天谋发展,向空天要经济,在超大城市场景下探索更多未来商业模式。

执笔:李佳 陈静 唐诗 梁勇

摄影:何晓刚 史伟 胡冬冬 李永刚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北汽与伯特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北汽与伯特利签署战略合作
从渠道红利到引领创新,20年老国货珀莱雅再掀新风潮
从渠道红利到引领创新,2
抖音放心借好通过吗?做好以下三点大大提升通过率
抖音放心借好通过吗?做好
回首不平凡的2022|北京越野,越战越勇跨入新时代
回首不平凡的2022|北
“新豪华主义”最新重磅车型 ——全新梅赛德斯-奔驰长轴距GLC SUV下线
“新豪华主义”最新重磅车
跨越4大洲的一“面”之缘——三星堆金面具“撞脸”奇遇记
跨越4大洲的一“面”之缘